嘉義縣嘉義市

嘉義市(官方中文羅馬字名稱:Chiayi City,初期則寫作Chia-i City,有時外國網站會標注為Chiai City或Chia-i City。臺語:Ka-gī Tshī。),是位於臺灣西南部的一個市,地處嘉南平原北端,有北回歸線經過,是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,其餘為平原,地勢由東向西緩降。外圍由嘉義縣環繞,古名「諸羅山」(臺語:Tsu-lô-san),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,又名「桃城」,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。

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,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。由於發展歷史甚早,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,形成重要觀光資源。地方特產方面,則以方塊酥、阿里山羊羹、雪花餅、小饅頭、甘藷、鳳梨酥、火雞肉飯最為人所知。文化活動上,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,曾有「畫都」之美譽,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;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最為興盛。在政治上,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「許家班」掌握,故有民主聖地之稱,唯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,政治勢力亦有所轉變,升格為省轄市後,一至八屆市長(正任)皆由女性擔任,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,直到第九屆市長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當選,成為嘉義市升格省轄市後首位男性民選市長(首位男性市長為接替許世賢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)。

嘉義縣(官方中文羅馬字名稱:Chiayi County,有時外國網站會標注為Chiai County或Chia-i County。臺語:Ka-gī-kuān)位於臺灣西南部,全境環繞嘉義市,西邊濱臨臺灣海峽,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,北東邊以南投縣相鄰,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,南東邊以高雄市相鄰,北邊以北港溪與雲林縣相鄰。

嘉義古名「諸羅」(臺語:Tsu-lô、Ti-ló)或「諸羅山」(臺語:Tsu-lô-san、Ti-ló-sán),地處嘉南平原,為重要農業產區。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,土地肥沃,以農產聞名,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,曾盛極一時。經時代變遷,阿里山成為台灣著名的觀光風景區,縣內建有數個工業區,但農漁業仍為重要產業。

★歷史:

嘉義市為臺灣第一個建城的城市,古名「諸羅山」,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,荷蘭人稱之為「Tirosen」社。另一說則認為,因為嘉義東方「諸」山「羅」列,故以此稱之。又名「桃城」,因清治時代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名,桃之尾尖,在今中央七彩噴水池一帶,市民慣稱桃仔尾。

諸羅山在古時,為中國大規模移民臺灣之據點之一。西元1621年,明帝國福建漳州的海盜顏思齊引率移民自笨港登陸,據以開墾拓荒。天啟四年(1624年)荷蘭人占據臺灣,初期統治今之安平與臺南市區一帶,不久即安撫了諸羅山一帶的平埔族,並對此地加以經營,嘉義市內風景幽美的紅毛埤(今之蘭潭水庫),即是當時荷蘭人所鑿。而在台灣荷蘭統治時期時,今嘉義市一帶被劃為「臺灣地方集會」北部地方會議區的第一區域,該區除諸羅山社外,還包括了新港社、目加溜灣社、蕭隴社、蔴豆社、哆囉嘓社等社。

西元1661年,海賊鄭成功率軍攻臺擊敗荷蘭人,建立臺灣首度的漢人政權,設一府二縣,即承天府與天興、萬年兩縣,以新港溪(今之鹽水溪)為二縣分界,嘉義隸屬天興縣。西元1683年,清帝國領有臺灣。清治康熙二十三年設臺灣府統三縣,即分鄭治時代的萬年縣為臺灣、鳳山兩縣,改天興縣為諸羅縣,縣署設於佳里興(今之臺南市佳里區)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,縣治自佳里興遷移諸羅山(即今嘉義市),諸羅知縣宋永清以木柵為城,而自嘉義以北至今日的臺北(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基隆市)為止,皆屬於當時諸羅縣的管轄範圍內。雍正元年(1723年),知縣孫魯改建土城堡,並重設護城河。雍正五年(1727年),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,砌水洞,各置砲座,並命四門為:東曰「襟山」,西曰「帶海」,南曰「崇陽」,北曰「拱辰」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知縣陸鴻於土城外植刺竹護城益固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林爽文反清之役,圍攻諸羅城十月,城內人民協助清軍有功,清國乃本「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」之旨,翌年十一月初三日下詔,易稱「諸羅」為「嘉義」。林爽文事件後,重修諸羅縣城不但加高加厚,且城身內外包覆三合土。光緒四年(1878年),嘉義知縣單瑞龍改以磚石砌城,而後又有王得祿義捐整建城垣,並修築月城及砲窩。光緒十一年(1885年),臺灣奉准正式建省,十三年,分全台為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,嘉義縣屬於臺南府,縣治仍設於嘉義市。

1895年,甲午戰爭後,日本與清帝國訂立馬關條約,將臺灣收入日本版圖。日本設總督府統治全臺,正式施政。自此至二戰結束為止,其間名稱多次變更。明治三十九年(1906年)嘉義大地震,城垣全毀,僅存東門。是年,日本當局制定都市計畫並實施市區改名,重建後之嘉義市,工商業及交通開始發展,明治四十年建設通阿里山之鐵道(即阿里山森林鐵路)。大正九年(1920年),是年第八次改革隸臺南州嘉義郡之下,開始實施地方自治,嘉義正式成為自治團體的嘉義街,昭和五年(1930年)嘉義街改陞為「州轄市」,嘉義市自此正式誕生,為臺南州直轄。

1945年,臺灣改歸中華民國,重慶國民政府通過之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,認為嘉義之名不妥,有認可清國政權之嫌,特地將嘉義市改為爽文市來紀念林爽文,為該計畫中的十二個市之一。不過因為戰後臺灣實施軍政一元、委任立法、行政的獨裁專制加上臺灣實際統治者陳儀私自認為該政制不符實際,因此並未實施。這種情況下,該市名稱未更動,仍沿用原來嘉義市的名稱。1950年,因國共內戰大敗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廢止此政制,嘉義市則仍沿用,因此於法有據的爽文市名稱,從未於臺灣歷史裡面出現。

臺灣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,嘉義市成為省轄市,並併入水上鄉與太保鄉為水上區與太保區,直隸臺灣省政府;民國三十九年(1950年)調整行政區域,全臺灣劃分為十六縣五省轄市一管理局;1950年8月,嘉義市被廢除省轄市資格,並被切為新東、新西、新南、新北、水上與太保等四鎮二鄉,1951年11月撤銷新東、新南、新西、新北等四鎮之建制,合併為嘉義市,並置嘉義市公所,成為嘉義縣唯一的縣轄市。民國七十一年(1982年)7月1日,在許世賢等地方人士多年奔走下,再次升格為省轄市,市公所改為嘉義市政府,初不設區,民國七十九年(1990年)10月6日,將市區劃分為東區、西區等二區。

★地理:

嘉義市位於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,北回歸線經過該市附近,在全市的地形上除東邊一部份屬竹崎丘陵地帶外,其餘均為肥沃之平原,地勢由東向西緩降,地形平坦廣闊,唯位於嘉南平原之梅山斷層地帶邊緣。

★行政區劃:

嘉義市在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改制為省轄市,初分為東門、西門、北門、南門、八獎、竹圍、北鎮、東山等八區,後於民國三十五年(1946年)改劃分為新東、新西、新南、新北四區,同時水上、太保自臺南縣劃入,併為水上區、太保區。民國三十九年(1950年)調整行政區域,嘉義市被改制為新東、新西、新南、新北四鎮及水上、太保二鄉。民國四十年(1951年)新東、新西、新南、新北四鎮併為一個縣轄市,各項經費短絀,影響建設。民國七十一年(1982年)升格為省轄市後,於民國七十九年(1990年)行政區再度劃分為東區、西區等兩個區,兩區之間大略以文化路與臺鐵西部幹線作為分界線。

嘉義市僅設兩個區,也是中華民國目前9個直轄市、市之中,管轄區數最少的行政單位。

民國九十九年(2010年)2月1日,又將東區、西區兩個區的分界做調整,並將原有108里調整為84里,1,778鄰調整成1,379鄰。

嘉義市行政區域,美加翻譯社

嘉義縣行政區共劃分為2個縣轄市、2個鎮及14個鄉:

嘉義縣行政區域,美加翻譯社

縣轄市 2 太保市、朴子市。

鎮 2 布袋鎮、大林鎮。

鄉 13 民雄鄉、溪口鄉、新港鄉、六腳鄉、東石鄉、義竹鄉、鹿草鄉、水上鄉、中埔鄉、竹崎鄉、梅山鄉、番路鄉、大埔鄉。

山地鄉 1 阿里山鄉。

嘉義翻譯 嘉義市翻譯 美加翻譯社 美加翻譯公司

 

嘉義 翻譯社-英文推薦/英語翻譯/日文推薦/日語翻譯 Copyright © 2000~2025 | 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106和平東路一段16號7樓(捷運古亭站50公尺) | 電話:(02)8369-2491

電子信箱:service@megatran.com.tw; t83692491@gmail.com | 傳真:(02)2363-4309